从流动性提供者的视角看本质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上做流动性提供(LP),核心在于把两种代币存入池中以换取交易手续费和激励代币。但当这两种代币的市场价格发生相对变化时,LP 账户中实际持有的代币组合会被自动重构——这正是“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简称 IL)产生的根源。名称中的“无常”意味着在价格回到初始水平时,这种损失会消失;但若你在价格未回退时撤出流动性,损失就固化为“永久损失”。
技术原理:AMM 如何导致代币重配
大多数 AMM(自动做市商)使用如恒定乘积公式 xy=k(典型代表为 Uniswap v2)。该公式保证交易以自动定价方式发生:当某一代币被买入(池内该代币减少),另一代币数量增加,从而改变两者的相对持仓比例。关键点:
– 当两种代币价格偏离存入时的初始比率,AMM 机制会自动把价值更高的那一边卖出换成价值更低的一边,直到池内比率与新市场价格匹配。
– 这个自动重配导致 LP 在价格波动期间持有的组合与单纯持有代币(HODL)相比,可能会获得更低的价值,即无常损失。
可以用简单示例说明:假设你存入等价值的 ETH 和 USDC;若 ETH 价格翻倍,池内 ETH 数量被稀释(因为有人用 USDC 买走 ETH),取回流动性时你会得到较少 ETH 和更多 USDC,但组合总价值通常低于直接持有同样初始数量 ETH+USDC 的价值合计,这差额就是 IL。
无常损失的数学直观
对于恒定乘积 AMM,把价格变动记为 r(价格变为 r 倍),无常损失相对于持币的损失可以用函数表示为:IL(r) = 2sqrt(r)/(1+r) – 1(注意这只是直观形式,细节依实现而异)。从函数可知:
– 当 r=1(无价格变动)时 IL=0;
– 当 r 远离 1(大幅波动)时 IL 增大;
– IL 对称于 r 与 1/r,说明上涨或下跌都产生类似损失。
为何手续费与激励未必能完全补偿
手续费和流动性挖矿代币作为奖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IL,但是否足够取决于:
– 交易量:高频交易带来更多手续费,能抵消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
– 波动幅度:大幅、单向且持续的价格偏离会令 IL 快速积累,难以靠手续费填平;
– 奖励代币价值波动:奖励本身可能贬值,甚至为负收益。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拿到手续费就能“稳赚不赔”。
防范与减轻策略
以下为实践可行的几类技术或策略性手段:
– 选择低波动资产池(stable-stable):如 USDC/USDT 或稳定币池,价格几乎不变,IL 极小。
– 使用去中心化协议的动态费用或聚合池:某些 AMM 在波动大时提高费用,从而提高 LP 抽成收益。
– 集中化流动性(Concentrated Liquidity):如 Uniswap v3 允许在特定价位提供流动性,提高资本效率并降低在宽价域内的暴露。
– 对冲与套保:通过期货、永续合约、期权等对冲单边风险,减少价格单向波动带来的损失(但会产生额外成本与滑点风险)。
– 选择有保险或补偿机制的协议:部分平台提供 IL 保护或保险金池,在特定条件下补偿 LP。
– 多池分散与短期参与: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种类或不同时段的池中,缩短暴露期以规避长期大幅偏离。
– 利用预言机与主动再平衡策略:通过链上预言机触发再平衡或迁移到更优池,但需要考虑交易手续费和 MEV 风险。
协议设计层面的改进方向
从系统层面看,降低 IL 的设计方向包括:
– 引入 TWAMM(时间加权 AMM)或限价 AMM,减少大宗交易对池子的瞬时冲击;
– 设计动态费率和奖励机制,在波动高时提高 LP 报酬;
– 使用混合定价机制,将 AMM 与订单簿元素结合,减少价格滑点;
– 在协议层面提供 IL 保障基金或与保险协议集成。
实际参与时需要关注的要点
– 估算潜在 IL:在加入前模拟价格波动情形,比较 HODL 与做市的历史或假设收益。
– 计算总收益率(手续费+奖励-IL):不要只看年化奖励,要把 IL 纳入净收益模型。
– 注意退出时机与费用:高波动期退出可能比入池更容易锁定损失;链上手续费与滑点也会侵蚀收益。
– 理解池子对手与交易量来源:高频套利或集中做市者可能导致更频繁的价格重配,增加 IL 风险。
无常损失并非“缺陷”不可避免,而是 AMM 机制在实现无许可、无撮合订单簿下的必然副作用。理解其数学来源、评估实际交易量与波动特征,并结合协议选择和对冲策略,才能把握好风险—收益平衡。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