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常损失?一文看懂流动性挖矿的隐形风险

从场景出发:为什么有人把资产放进流动性池?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时,会被“流动性挖矿”吸引:把两种代币存入一个池子就能获得交易手续费分成和额外代币奖励。场景很直观:小明有 ETH 和 USDT,他将等值的两种资产存入 ETH/USDT 池,系统给他 LP 代币,交易产生手续费按占比分配给所有流动性提供者(LP)。看似稳赚——资金还能继续产生收益,但事实并非总是这样,特别是在价格大幅波动时,无常损失会侵蚀收益,甚至导致实际损失超过单纯持币不动的收益差距。

无常损失是什么:通俗与技术两层解释

通俗讲,无常损失是提供流动性时因池内两种资产价格相对变化造成的账面损失。即便你获得了手续费和矿池奖励,资产组合的价值也可能低于你当初只是持有这两种代币不动的价值。

技术层面上,主流自动做市商(AMM)例如 Uniswap v2 使用恒定乘积公式 x * y = k(x、y 为池中两种资产的数量)。当某一代币价格变动时,套利者会交易进出池子使池内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从而改变池中代币数量比例,LP 的持仓被动地调整为新的比例。由于恒定乘积机制,LP 的总体资产价值变化与直接持币相比,会表现出一种“损失”——这就是无常损失。称之“无常”是因为在价格回到初始水平时损失会部分或全部消失,但若LP在中间点退出,则损失成为永久的实际损失。

用数字说明:一个简单例子

假设开始时 ETH 价格为 2000 美元,LP 存入 1 ETH + 2000 USDT,总价值 4000 美元。若 ETH 涨到 4000 美元(翻倍),在 AMM 中套利会使池内 ETH 数量减少、USDT 增加,LP 的资产在退出时可能变为约 1/√2 ETH + 2000×√2 USDT(实际数值由恒定乘积推导)。最终资产折合美元会低于直接持有 1 ETH + 2000 USDT 的 6000 美元(持币价值),这差额即为无常损失。可以通过标准公式计算损失比例,随价格比率的波动而非线性增长:价格变动越大,无常损失越明显。

影响无常损失的关键因素

价格波动幅度:这是决定性因素。小幅波动下手续费和奖励往往能覆盖无常损失;大幅单边涨跌则会造成显著损失。
资产相关性:两种资产价格高度正相关(例如同一类链上稳定币或同链原生代币对)时,无常损失较小;负相关或独立波动资产组合风险更高。
手续费率与挖矿奖励:高手续费或高奖励可以补偿部分或全部无常损失。但代币奖励常伴随高通胀、锁仓风险或价格下跌,需综合评估。
持仓时间:在波动周期中退出的时点决定了损失是否会实现;长期持有若价格多次回撤和反弹,理论上无常损失可能被抵消,但这并不保证。
池子深度与滑点:浅池更易被套利者吃掉价格差,造成更剧烈的资产重组和更高的无常损失风险。

真实案例解析:稳定币池与跨链代币池的差异

稳定币池(如 USDC/USDT)价格几乎稳定,波动率低,因此无常损失非常小。手续费收益通常成为主要收益来源,适合稳健型 LP。

而跨链或异构资产对(如 ETH/某小市值代币)则波动巨大,若代币发生单边上涨,LP 会被动减少该代币持有量,导致在牛市中错失收益;若代币暴跌则损失会被放大。历史上不乏 LP 在代币暴跌时被流动性池强烈去中心化、退出资产被严重折价的例子。

衡量与量化:如何快速判断是否值得提供流动性

可以用以下几个步骤做快速判断(非编程,仅思路):

1. 估计未来价格波动的概率分布和可能幅度;
2. 计算在不同价格变动下的无常损失曲线(有闭式公式可查);
3. 估算交易手续费和代币挖矿奖励在预期持有期内的总收益;
4. 对比“单纯持币”的价值增长与“提供流动性”的预计净值(扣除无常损失后的收益);
5. 考虑平台风险(智能合约漏洞、第三方空投、赎回限制)与政策/监管风险。

简言之,只有当手续费和奖励能够覆盖在可接受波动范围内的无常损失,并且平台风险可控时,提供流动性才是合理选择。

风险对策与实务建议

– 优先选择低波动或高相关性资产对:例如同类稳定币或同一生态的价值挂钩资产。
– 短期供给 vs 长期放置:若预计短期内交易频繁、手续费高,短期提供流动性可能获益;若长期持有且资产可能单边大涨,不妨直接买入持有。
– 分批建仓与撤出:通过定期再平衡或分批进出,降低在极端时点退出被套的风险。
– 注意奖励代币的经济模型:高发放率但没有销毁机制或实际需求的代币,可能带来短期“幻象收益”而长期价值难保。
– 使用衍生工具或选择具备集中流动性(如 Uniswap v3)的策略来提高资本效率同时降低无常损失,但也会引入更复杂的管理需求和价格区间风险。
– 审计与多重保险:优先选有审计、保险基金或历史风控机制的协议,以降低智能合约风险。

监管与未来趋势:无常损失会消失吗?

从技术角度看,无常损失是由 AMM 定价机制和市场套利行为共同产生的结果——只要存在这类机制,无常损失就不会消失。未来可能出现的改进方向包括更复杂的 AMM 设计(例如带有动态费率、主动做市人、集中化流动性管理等),以及通过衍生品市场对冲无常损失的金融工具。二者结合可能降低普通 LP 的风险门槛,但同时会将复杂度和对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提高。

总结而言,理解无常损失的数学和市场成因,结合资产相关性、手续费/奖励结构与平台风险做出量化判断,是做出明智流动性提供决策的核心。对技术爱好者而言,学会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出权衡,比追逐高 APR 更重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