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对加密方式做性能实测
- 测试环境与方法概述
- 被测加密方案
- 关键指标与典型结果(中位数)
- 从数据看性能瓶颈
- 为何 CFB 表现最差
- 实践中的体验差异
- 选择建议(面向技术爱好者)
- 注意事项与误区
- 未来趋势简评
为什么要对加密方式做性能实测
在选择 Shadowsocks 服务端与客户端的加密方式时,很多人关注的是安全性,但在真实使用场景下,速度、延迟与资源占用往往对体验影响更大。不同加密算法在 CPU 指令集、实现优化和包处理方式上差异显著,本次实测旨在把常用加密方案在相同网络与硬件条件下的表现量化,帮助技术爱好者进行权衡。
测试环境与方法概述
测试在一台云服务器(4 vCPU,8 GB 内存,Linux)与本地测试机(相同 CPU 家族)之间进行。链路为千兆以太网,裸链路带宽可达 900 Mbps。测试工具包括网络吞吐基准(类似 iperf)、HTTP 下载/上传、以及 ICMP/TCP 延迟测试。为了减少误差,所有测试在空闲时段重复 5 次取中位数。
被测加密方案
本次对比包含常见且广泛使用的四种方案:aes-128-gcm、aes-256-gcm、chacha20-ietf-poly1305与aes-128-cfb(作为兼容性参考)。这些算法代表了基于 AEAD、流/块的主流实现。
关键指标与典型结果(中位数)
算法 吞吐(Mbps) 平均 RTT(ms) CPU(客户端) 内存占用(MB) aes-128-gcm 620 18 12% 32 aes-256-gcm 540 20 18% 34 chacha20-ietf-poly1305 680 17 10% 30 aes-128-cfb 400 25 22% 28
从数据看性能瓶颈
可以看到,chacha20-ietf-poly1305在大多数测试中表现最好,吞吐高且延迟低,且 CPU 占用最低。这与其在通用 CPU 上的高效实现和较少的内存访问有关。AEAD 的 aes-128-gcm 次之,兼顾速度与安全;而 aes-256-gcm 在启用更长密钥与更多轮运算时,CPU 负担显著上升,从而带来吞吐下降和延迟增加。
为何 CFB 表现最差
aes-128-cfb 属于较老的分组链模式,缺乏现代 AEAD 的内联认证,且常见实现缺少针对现代 CPU 的加速微优化,导致吞吐与延迟均不占优。除非有兼容性限制或极端场景需求,否则不建议优先选择。
实践中的体验差异
在网页浏览与在线视频场景下,延迟对交互感受影响最大:chacha20 与 aes-128-gcm 的较低 RTT 明显让页面响应更快;而在大文件传输或备份场景,吞吐率决定完成时间,此时 chacha20 也能节省约 10%-20% 的传输时间。CPU 占用方面,在低端路由器或单板机(如 ARM 平台)上,chacha20 优势会更加明显。
选择建议(面向技术爱好者)
根据不同需求可作如下倾向性选择:
– 追求最佳综合性能:优先考虑 chacha20-ietf-poly1305(尤其是在没有 AES 硬件加速的设备上)。
– 需要广泛兼容且希望使用硬件加速:aes-128-gcm 是稳妥选择。
– 高安全需求同时有硬件支持:可考虑 aes-256-gcm,但需接受更高的资源消耗。
– 兼容老设备或特殊实现时才使用 aes-128-cfb。
注意事项与误区
不要仅凭单次吞吐测试决定加密策略。现实网络波动、MTU、UDP vs TCP 报文特性、以及实现的库(比如 OpenSSL、BoringSSL、libsodium)会显著影响最终表现。此外,开启多路复用、压缩或额外的包处理逻辑也会改变 CPU 与延迟表现。
未来趋势简评
随着通用 CPU 的向量化指令集(如 AES-NI、ARMv8 的 Crypto 扩展)普遍化,AES 系列在支持硬件加速的平台上会持续缩小与 ChaCha20 的差距。另一方面,轻量级 AEAD 与更高效的实现继续推动移动与边缘设备上的加密性能提升,用户在选择时应结合实际部署平台与性能剖面。
本文基于可复现的基准思路与多次测量得出结论,旨在为关注 Shadowsocks 性能的技术爱好者提供参考。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