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socks跨平台性能实测:Windows、macOS、Linux、Android、iOS 谁更快?

先说结论:平台差异来自哪里?

在对 Windows、macOS、Linux、Android、iOS 五个平台进行 Shadowsocks 实测后,结论并非单纯“某平台更快”。性能受多重因素影响:本机网络栈、路由实现(用户态 vs 内核态)、加密方式、客户端实现细节以及平台对 sockets/UDP 的限制都会显著改变体验。总体趋势是:在同等硬件与同一服务端条件下,Linux 桌面与高权限的 Android(使用 TUN)通常能稳定提供较高吞吐;macOS 在 TCP 性能上表现优秀但对 UDP/多路复用有时略逊;Windows 则受 NDIS 与防火墙影响较多;iOS 受平台限制和 App 沙箱影响,在长连接与并发场景下常见瓶颈。

测试思路与环境说明

为了可比性,测试保持以下要点:

  • 同一 VPS 作为服务端(公网带宽充足、CPU 稳定);
  • 全平台尽量使用同一版本的 AEAD 加密(例如 chacha20-ietf-poly1305),并禁用额外的插件或 mux;
  • 使用相同的网络条件(同一 Wi‑Fi、同一路由器),并在多次测试取平均;
  • 关注三类场景:短连接网页加载(大量小请求)、大文件下载(单流吞吐)和并发多连接(并行流量)。

测量指标

关注的主要指标为:

  • 下载/上传吞吐(Mbps);
  • 连接建立延迟(RTT 增益/开销);
  • 丢包率与重传情况;
  • CPU 占用与电池/温度影响(移动设备)。

各平台关键差异解析

Linux(桌面/服务器)

Linux 在网络栈和内核可控性上占优势。用户可以通过 TUN/TAP、iptables 或 nftables 做细粒度控制。常见 Shadowsocks 客户端在 Linux 上可以选择使用负责底层 UDP/TCP 转发的高性能库(如 libsodium + 事件驱动框架),这使得在单流大吞吐场景下,Linux 往往能接近服务端的带宽上限。

Windows

Windows 的网络模型与驱动层(NDIS)以及防火墙策略会引入额外的延迟和 CPU 开销。很多 Windows 客户端使用 Windows Socket 或 WinPcap/NPCap 实现分流,这在并发大量短连接时会带来瓶颈。此外,某些防病毒软件对 TLS/流量分析的干预也会显著影响性能。

macOS

macOS 的 TCP 堆栈在短连接与延迟敏感场景表现良好,Safari/系统 DNS 缓存优化也利于网页加载。但苹果对网络扩展(Network Extension)和私有 API 的限制导致第三方客户端必须使用 NEPacketTunnelProvider 等沙箱化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UDP 性能与低延迟随机 I/O。

Android

Android 性能分化明显:老旧设备因 CPU 与内核实现限制吞吐较低;而新设备若使用 TUN 模式(需要创建虚拟网卡)且客户端实现良好,可获得接近 Linux 的表现。注意 ROM 厂商定制的网络优化或省电策略可能在后台场景下终止客户端进程,影响长期稳定性。

iOS

iOS 的 App 沙箱、严格的系统调用限制和对后台网络的管控,使得 Shadowsocks 在移动端更难发挥。使用 NEPacketTunnelProvider 的客户端可以做到功能完整,但在高并发场景下容易出现策略性降速与连接被系统中止。此外,iOS 对 UDP 的支持与多路复用能力相对保守,导致下载/上传峰值通常低于同级 Android 设备。

实际案例亮点

在一次典型测试中,同一服务端、同一 Wi‑Fi 下:

  • Linux PC(有线)在单流下载中峰值接近服务端带宽上限,且 CPU 占用低;
  • macOS 在网页加载延迟上优于 Windows,首屏响应更快;
  • Windows 在并发 50+ 小流量请求时出现明显丢包与重传,导致整体体验下降;
  • 高端 Android(TUN)在多流和移动场景下表现稳定,但在后台节电策略下偶有连接中断;
  • iOS 在多并发连接下吞吐受限,且长时间下载比 Android 更易降速。

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深入几个技术点

1. 用户态 vs 内核态转发

内核态处理(如通过 iptables/nftables + TUN 驱动)在包处理上更高效,能减少上下文切换。多数 Linux 实现能利用这一点,而部分 Windows/macOS 客户端更多依赖用户态转发,带来额外延迟。

2. 加密与 CPU 加速

AEAD 算法(如 chacha20-poly1305、aes-gcm)在不同平台上有不同的硬件加速支持。x86/x64 平台支持 AES-NI,移动平台则可能依赖 ARM Crypto Extensions;若客户端或运行时没有启用向量化/硬件加速,加密开销会成为瓶颈。

3. UDP 支持与 NAT/MTU 处理

Shadowsocks 在 UDP 代理场景对平台的 UDP 处理能力要求高。MTU 丢包、分片策略、以及系统如何处理不完整 UDP 包会直接影响稳定性和重传频次,进而拉低有效吞吐。

4. 应用层实现差异

不同客户端对连接池、并发复用、DNS 预解析和缓存策略的实现差异,是用户体验差别的重要来源。良好的客户端会在短连接场景中通过连接复用与 DNS 缓存显著降低延迟。

实用结论(面向技术爱好者)

如果目标是追求最大单流带宽和稳定性,优先选择 Linux(桌面/路由)或具备 TUN 权限的 Android 高端设备;在注重网页加载延迟与系统整合的情况下,macOS 提供很好的体验;Windows 需要注意防火墙/杀软配置以免拖慢性能;iOS 则在受限环境下更适合轻量使用而非高并发大流量场景。

未来趋势与观察

随着 AEAD 算法广泛落地与移动 SoC 加密单元的普及,纯加密开销会逐步下降,平台间差异会更多地聚焦在内核网络处理能力与客户端实现优化上。同时,更多服务端/客户端对多路复用、QUIC 等协议的支持,可能在未来显著改善高延迟与并发场景的表现。

对技术爱好者而言,关注客户端实现的细节(是否启用硬件加速、是否在内核态尽量减少上下文切换、是否有合理的连接复用策略)比单纯选择平台更能提升实际体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